亚洲av图片国产精品九九,人妻斩初撮五十路人妻无码,成年特黄A级毛片免费看视频,亚洲日韩国产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新聞資訊

每周金融政策資訊2021.3.28

發布日期:2021-03-29     來源: 本站     點擊次數: 1083次

 

一、宏觀經濟

(一)金融體系結構優化與穩定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二)央行:總量上要“穩字當頭” 保持貸款平穩增長、合理適度

二、貨幣動態

(一)央行貨幣政策點評 - - 一季報前瞻

(二)2月我國債市總規模和違約量“雙升”

(三)利率:LPR已經連續11個月未變

(四)匯率

三、行業動態

(一)煤炭動態

1.近期煤炭價格

2.電力和鋼鐵行業是中國碳排放最高的重要治理領域

3.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

4.聚焦氫能產業,發展煤制氫

(二)房地產政策

1.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

2. 嚴查首付款來源,拒絕經營貸、抽貸等現象

3.全聯房地產商會王永平:今年中國商業地產應該會有深度調整18

4.分析與解讀

四、行業關注|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 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

 

一、宏觀經濟

(一)金融體系結構優化與穩定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優化金融體系結構”和“實現經濟行穩致遠”作出決策部署,提出具體要求。在貫徹落實部署的過程中,統籌推進金融體系結構優化和穩定經濟增長的工作,有助于落實“六穩”“六保”任務,夯實經濟恢復的基礎;有助于把握保增長和防風險的有效平衡,鞏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的重要階段性成果;有助于促進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中長期高質量發展。

本文以金融體系結構優化與穩定經濟增長的關系為研究對象,在總結我國優化金融體系結構來穩定經濟增長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研判現階段的金融和經濟形勢,提出了統籌推進金融體系結構優化和穩定經濟增長的對策建。

1.實踐經驗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作為全球主要的新興市場經濟體,我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和金融體系結構不同于發達經濟體。立足經濟發展實際,我國充分發揮戰略定力和經濟韌性上的優勢,成為去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金融體系結構優化和穩定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

1)防范重大金融風險,夯實穩定增長之基。當前,我國打好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一是有效控制宏觀杠桿率過快增長,為應對疫情加大逆周期調節贏得操作空間。二是高風險金融機構和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得到有序處置。三是互聯網金融等風險得到全面治理。四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制度建設深入推進。我國金融體系的存量風險得到逐步化解,在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提高時期,為穩定經濟增長提供了堅實基礎。

2)持續優化融資結構,降低經濟不穩定性。近年來,我國持續優化融資結構,鞏固金融體系穩健性。一是直接融資占比上升,2020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中債券和股票融資占比為39.2%,其中,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增量同比多增5444億元。二是信貸結構優化,2020年末普惠小微貸款和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分別增長30.3%和35.2%。三是房地產貸款增速回落,2020年年末,房地產貸款增速較上年回落3.2個百分點。

3)引導金融系統讓利,鞏固實體經濟恢復。我國通過利率市場化改革,向實體經濟讓利。一是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2020年12月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61%,較上年同期下降 0.51個百分點,創有統計以來新低。二是實施中小微企業貸款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等多種措施,全力對沖疫情影響。三是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成效突出,降低住戶部門的貸款利率,使住戶部門獲得感明顯增強。

4)引領金融科技發展,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現代科技加快向金融領域滲透,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供需旺盛,金融智能化發展在改變金融服務生態的同時,促進以人為中心的經濟增長。一是金融科技促進普惠金融發展,提升金融服務可獲得性,滿足疫情時期的非接觸性服務要求。二是深化信用體系建設,利用客戶數據開展征信業務和信用評價。三是基于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金融業務的智能化發展,降低綜合成本。

2.當前形勢

目前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復蘇不穩定不平衡,發達國家加大政策刺激力度的潛在影響深遠。當前,我國仍然面臨宏觀杠桿率較高、資本邊際效率下降、創新能力不強、收入差距較大、環境約束加大、人口老齡化等突出問題。加之短期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經濟金融運行仍處在不穩定和不確定的環境之中。

1)外部風險交織疊加,擾動經濟金融穩定。伴隨前期矛盾的積累和釋放,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首先,全球經濟仍處在危機后和疫情中的深度調整期,經濟和政治問題相互作用,要警惕疫情的重大衍生風險。其次,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強刺激政策,資產價格背離基本面、通貨膨脹隱憂等潛在影響不可忽視。另外,全球多地出現病毒變異,主要發達經濟體疫情反彈,公共部門和實體部門債務規模擴張,金融市場風險加大,我國防范國際金融風險的壓力仍然較大。

2)新舊問題相互影響,金融風險持續積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面臨的困難和風險增多,各個部門的債務違約風險加大。首先,宏觀杠桿率因應對疫情出現階段性上升,企業、住戶和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張。其次,金融體系長期性問題沒有得到完全解決,部分金融機構資產質量惡化,高風險“影子銀行”容易重新滋生,非法金融活動仍然存在。另外,在新舊問題的交叉影響下,降低金融脆弱性的前期成果遭受一定程度的侵蝕,金融不穩定性有所上升。

3)金融制度存在短板,金融法治尚未健全。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金融相關制度的設計和執行效果與金融體系和宏觀經濟的穩定性密切相關。從國際經驗看,金融制度缺陷可能引發內生性的金融脆弱性。目前,我國金融制度和金融法治的問題主要包括:第一,金融機構常態化風險處置機制尚不完善。第二,信息披露機制有效性較弱,金融市場的透明度有待提升。第三,部分金融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不夠,金融法律法規的觸犯成本較低,降低了制度的現實約束力。

4)金融監管資源不足,監管技術存在挑戰。金融監管體系滯后于金融創新和金融科技發展是困擾各國監管當局的普遍問題。伴隨我國金融體系日益成熟、復雜,金融監管資源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首先,金融監管科技水平低,尚未建立起與大型科技公司金融活動相適應的金融監管框架,難以適應現代金融科技條件下的監管要求。其次,金融監管的國際化和專業化水平有待提升。另外,高素質金融監管人才較為缺乏,基層監管力量薄弱。

3.對策建議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我們應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統籌推進金融體系結構優化和穩定經濟增長,增強金融體系結構對高質量發展的適應性,助推經濟行穩致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1)發揮金融對沖功能,著力穩定經濟增長。鞏固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成果,扎實推進“六穩”“六保”工作。第一,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第二,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促進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第三,健全可持續的銀行資本補充機制,增強銀行的穩健性和可持續經營能力,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第四,增加新型保險產品供給,擴大風險保障能力,發揮保險獨特的抗風險作用。第五,運用國際金融、供應鏈金融等多種金融工具鞏固全球供應鏈。

2)提升金融適配水平,激發經濟增長潛力。堅持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經濟增長潛力,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第一,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形成金融、科技和產業的良性循環,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第二,創新和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符合新發展理念相關領域的支持力度,加強對科技創新、中小企業和綠色經濟的金融支持。第三,提升金融科技水平,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增強金融體系的普惠性、適應性和競爭力。

3)推動經濟均衡發展,暢通國內經濟循環。優化金融體系結構,服務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暢通國內大循環。第一,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健全鼓勵中長期資金開展價值投資的制度體系。第二,完善金融機構體系,推進金融機構改革,不斷完善公司治理,優化金融供給。第三,優化信貸結構,提高制造業貸款、小微企業貸款和信用貸款的比重。第四,堅持“房住不炒”的戰略定力,實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完善金融支持住房租賃政策體系。

4)完善現代監管體系,提升金融法治水平。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健全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第一,強化資本充足、監督檢查和市場約束等要求,提升監管精準度,增強制度實施的有效性。第二,健全宏觀審慎、微觀審慎、行為監管三大支柱。第三,構建科學高效的風險處置制度安排,既防范系統性風險,又減少道德風險問題。第四,增強金融監管的科技水平,促進金融監管向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加快專業化、國際化、科技化背景下高素質金融監管人才培養。(來源:天津財經大學,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美國逆全球化視域下我國跨境資本與宏觀經濟均衡研究”(17ZDA100)的階段性成果)

(二)央行:總量上要“穩字當頭” 保持貸款平穩增長、合理適度

據人民銀行官網最新消息,3月22日,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全國24家主要銀行信貸結構優化調整座談會,總結交流經驗做法,分析研究信貸形勢,部署推進下一階段優化信貸結構工作。

會議認為,2020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金融系統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迎難而上,主動作為,認真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安排信貸投放總量和節奏,有序實施好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政策,讓利實體經濟1.5萬億元,全力支持抗疫保供、保市場主體和經濟社會發展,為我國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實體經濟恢復尚不牢固,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信貸結構仍需調整優化。金融系統要提高政治站位、統一思想認識,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充分認識持續優化調整信貸結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 保持貸款平穩增長

會議強調,下一階段,金融系統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用改革的辦法疏通政策傳導,進一步提升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把握一個“穩”字。總量上要“穩字當頭”,保持貸款平穩增長、合理適度,把握好節奏。保持小微企業信貸支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加強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建設,實現普惠小微貸款繼續“量增、價降、面擴”。推動金融系統繼續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

導讀與分析:

3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為保持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減,確保小微企業融資更便利、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會議決定,在前期已將兩項直達貨幣政策工具延續實施至今年一季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延長實施期限到今年底,對小微企業再幫扶一把,更好發揮他們在穩就業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對2021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由企業和銀行自主協商延期還本付息,并繼續對辦理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的地方法人銀行按規定給予激勵,激勵比例為貸款本金的1%。二是對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發放小微信用貸款,繼續按本金的40%提供優惠資金支持。同時,要研究加大對個體工商戶的政策支持。

據光大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峰測算,今年大行依然扮演普惠小微企業貸款投放的“頭雁效應”,預計2021年新增普惠小微企業貸款1.45萬億。雖然該規模較2020年實際增量減少1200億,但實際增長規模仍然不低。

2.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

二是把握一個“進”字。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引導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加大對碳減排投融資活動的支持,撬動更多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產業傾斜。商業銀行要嚴格執行綠色金融標準,創新產業和服務,強化信息披露,及時調整信貸資源配置。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制造業的支持,提高制造業貸款比重,增加高新技術制造業信貸投放。

導讀與分析:

央行行長易綱近日表示,對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資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測算,規模級別都是百萬億人民幣。這樣巨大的資金需求,政府資金只能覆蓋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場資金彌補。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引導和激勵金融體系以市場化的方式支持綠色投融資活動。
今年監管部門在推動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強化信息披露等方面將有諸多新進展。

據易綱透露,央行即將完成修訂《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刪除化石能源相關內容;同時,正在與歐方共同推動綠色分類標準的國際趨同,爭取年內出臺一套共同的分類標準。銀行間市場綠色金融債目前已經要求按季度披露募集資金使用情況,金融機構需要報送綠色信貸的資金使用情況和投向,將推動在已有試點的基礎上,分步建立強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覆蓋各類金融機構和融資主體,統一披露標準。

3. 因地制宜增加經濟困難省份信貸投放

三是把握一個“改”字。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前瞻性地綜合考量資金投放、資產負債、利潤、風險指標等因素,持續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的能力。改善經營理念,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強化對企業實質信用風險判斷。在管控好風險的同時,優化內部考核和激勵措施,因地制宜增加經濟困難省份信貸投放,支持區域協調發展。

導讀與分析:

業內普遍認為,今年貨幣政策維持穩健是為了在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維持平衡。王一峰表示,對于下一階段金融風險問題,需要重點關注三個領域:一是弱資質房企融資渠道收窄,現金流壓力加大;二是區域性信用風險分化加劇;三是產能過剩行業面臨一定流動性風險,例如,上游部分行業如采掘、鋼鐵、化工、有色等雖然資產負債率有所下降,但短債比例明顯高于其他行業,面臨一定的流動性風險。

天風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孫彬彬表示,隨著疫情和經濟恢復情況的變化,2021年政策重心總體落向防范風險,當前經濟金融存在突出問題的領域,比如地產金融、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等將采取宏觀審慎管理來進行應對。今年宏觀調控可能按照兩條腿走路,一是宏觀審慎管理從嚴,主要負責防風險;二是傳統總量工具穩健,主要負責繼續支持經濟恢復。

二、貨幣動態

(一)央行貨幣政策點評 - - 一季報前瞻

與上季度相比,央行貨幣政策例會聲明發生五個主要表述變化:①刪除了“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改為“靈活精準”;②刪除了“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③“不急轉彎”;④增加了“國內經濟積極因素明顯增多”;⑤對海外經濟的描述由“加強國際經濟協作”改變為“加強國內外經濟形勢研判分析”。

“靈活精準”比“連續性”更為關鍵。我們認為國內貨幣政策基調已經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強調“靈活精準”和淡化“不急轉彎”意味著后續貨幣政策可能會進入到相機抉擇的狀態,在維持穩健中性的主基調下避免釋放趨勢性緊或松的信號。在國內相對穩定而海外不確定性大幅上行的時候,貨幣政策關注度對海外賦予更高權重,當前“內剛外柔”的狀態事實上是在為后續海外風險溢出預留空間。

國內經濟積極因素明顯增多,決策層主動緩釋經濟增長壓力。出口、社融超預期上行、企業中長期貸款結構持續改善,國內經濟恢復的積極因素明顯增多。兩會將全年經濟增速設置為6%而非8%或更高,經濟目標可實現性高,政府主動緩釋經濟增長壓力,重提高質量發展,因此央行也無需繼續強調“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

貨幣政策更加關注海外,表面偏“鷹”實際是為海外溢出效應預留空間。2020年美聯儲寬松有溢出,2021年收緊亦有溢出,25日鮑威爾“暗示縮減購債”,后續美債加速上行刺破美股泡沫的風險越來越大,溢出效應也會加劇中國資產價格下跌和金融市場動蕩,因此人行偏“鷹”表態實際上是為貨幣政策留足空間應對海外潛在風險。

總體而言,我們認為“內剛外柔”可能是下一階段貨幣政策的考量目標,決策層對海外經濟和金融系統性風險的關注持續升溫,央行在當前時點偏“鷹”表態,更多是為后續海外風險溢出打提前量預防,留出足夠政策空間。在多個利空因素打明牌的情況下,近期國內債市出現一波連續上漲,本輪上漲的基礎是機構倉位普遍較低,即微觀結構良好,隨著利率持續下行,這一基礎已經開始動搖,建議投資者保持謹慎,警惕進入二季度多個利空共振導致行情轉向的風險。(來源:WD國君研究產品中心)

(二)2月我國債市總規模和違約量“雙升”

中央結算公司23日發布的2021年2月債券市場風險監測報告顯示,我國債券市場總規模繼續增長。截至2月末,中央結算債券市場總托管量約為105.27萬億元,規模同比增速18.06%。另外,2月信用債違約規模環比上升。新增違約或展期債券12支,規模共計138.17億元,月度違約率0.24%。

   華創證券表示,今年以來債券發行規模逐步增加,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去年同期信用債發行受疫情影響,基數偏低。二是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央行投放大量流動性呵護資金面,驅動債市情緒回暖,去年受信用債違約風波而積壓的信用債供給在今年初有所釋放。

  不過,在債券市場總規模增長的同時,信用債違約事件也在攀升。2月信用債違約規模環比上升。新增違約或展期債券12支,規模共計138.17億元,月度違約率20.24%。本月新增違約或展期企業2家,為華夏幸福和太安堂藥業,除已違約或展期債券外還存續15只286.30億元待償債券。

  業內專家表示,3月資金面整體有望保持平穩,如果債券出現大量滾動發行,其實就是債券先還后付的過程,對流動性總量不造成影響,在途資金對資金面的影響也較為短期。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網)

(三)利率:LPR已經連續11個月未變

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2021年3月22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1年期LPR為3.85%,5年期以上LPR為4.65%。以上LPR在下一次發布LPR之前有效。

  根據LPR改革以來的一般規律,當月MLF利率不動,通常LPR報價也會保持穩定。3月MLF利率不變,意味著當月LPR報價調整的概率較小,此次LPR未變符合市場預期。

  此外,MLF利率、LPR利率保持不變的背后則是中國經濟持續恢復。實際上,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進入較快修復過程,以降息降準為代表的總量寬松政策不再加碼,貨幣政策更加注重在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把握平衡。

  中國央行也推出多項舉措應對疫情沖擊。在價格型工具方面,中國央行先后下調了逆回購利率、MLF利率,合計30BP;在數量型工具方面,中國央行通過多次降準和公開市場操作釋放流動性,當相對克制。

  中國央行在2020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稱,2020年以來,我國堅持正常貨幣政策,是少數實施正常貨幣政策的主要經濟體,正常貨幣政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利率保持在合理區間,沒有采取零利率甚至負利率;二是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基本穩定,銀行貨幣創造的市場化功能正常有效發揮;三是宏觀杠桿率和貨幣信貸增速遠低于2009 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時期。

“去年我們沒有搞寬松政策,或者說所謂量化寬松,今年也就沒有必要‘急轉彎’,還是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著力穩固經濟,推動向好。”3月11日,總理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

分析認為,貨幣政策現在保持中性,既不會收緊,也不可能像去年那樣放松。預計今年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地平衡穩增長、穩杠桿、防通脹、控風險等目標,中國央行降息、降準的概率不大,加息、升準的概率也不大,主要通過“逆回購+MLF”的組合來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四)匯率:2021年3月26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匯率播報美元/人民幣報6.5376,上調(人民幣貶值)94點; 歐元/人民幣報7.6985,下調124點。

3月24日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1年第一季度(總第92次)例會指出,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堅持“風險中性”理念,加強預期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來源:WD中證網)

三、行業動態

(一)煤炭動態

1.近期煤炭價格

商務部:上周(3月15日至3月21日)全國煤炭價格小幅下降據商務部監測,上周(3月15日至3月21日)全國煤炭價格小幅下降,其中動力煤(714, 23.40, 3.39%)、二號無煙塊煤、煉焦煤(1588, 45.00, 2.92%)價格分別為每噸606元、938元和773元,分別下降0.7%、0.5%和0.1%。

2.電力和鋼鐵行業是中國碳排放最高的重要治理領域

根據《中國煤炭報》,中國煤炭碳排放分布為:電力43.6%、鋼鐵14.4%、建材12.3%。電力和鋼鐵行業是中國碳排放最高的重要治理領域。

據商務部監測上周(3月15日至3月21日):鋼材價格有所上漲,其中普通中板、熱軋帶鋼、高速線材、焊接鋼管價格分別為每噸4893元、4744元、4714元和4920元,分別上漲0.7%、0.7%、0.6%和0.6%。(來源:WD中國煤炭報)

3. 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

近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提出,持續提高煤矸石和粉煤灰綜合利用水平,推進煤矸石和粉煤灰在工程建設、塌陷區治理、礦井充填以及鹽堿地、沙漠化土地生態修復等領域的利用,有序引導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產新型墻體材料、裝飾裝修材料等綠色建材,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深入推動農業領域應用和有價組分提取,加強大摻量和高附加值產品應用推廣。

大力發展綠色礦業,推廣應用矸石不出井模式,鼓勵采礦企業利用尾礦、共伴生礦填充采空區、治理塌陷區,推動實現尾礦就地消納。開展能源、冶金、化工等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不斷優化工藝流程、改進技術裝備,降低大宗固廢產生強度。

在煤炭行業推廣“煤矸石井下充填+地面回填”,促進矸石減量;在礦山行業建立“梯級回收+生態修復+封存保護”體系,推動綠色礦山建設。聚焦煤炭、電力、冶金、化工等重點產廢行業,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建設50個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和50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推廣一批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不斷促進資源利用效率提升。(來源:中國煤炭報)

4. 聚焦氫能產業,發展煤制氫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煤炭學會理事長劉峰表示,煤炭行業需要思考如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總量,提高能效,實現跨領域、多能耦合,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指出,我國能源發展要以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煤炭作為化石能源,要由分散利用轉向集中利用,由燃料利用轉向原料利用,由一次利用轉向二次利用。

聚焦氫能產業,發展煤制氫,正是將煤炭由燃料利用轉向原料利用的重要一步。煤炭是傳統能源,氫能是新興能源。二者起點不同,但作為能源應用的目標相同。

2020年我國產氫量超過2500萬噸,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產氫大國。我國當前的氫氣源生產結構仍以煤為主。據統計,在我國現有2500萬噸氫氣中,煤制氫占比約62%。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氫能產業處于應用初期階段,氫氣的需求量并不大,但氫氣的便捷、低成本、穩定供應非常重要。煤制氫是所謂的“灰氫”,CCS和CCUS技術可以讓“灰氫”變成“藍氫”,但增加了煤制氫成本。與此同時,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剛剛起步,氫燃料電池和氫能應用在技術、裝備、投資、成本等諸多環節急需攻克難關。

不過,這些并不妨礙煤制氫作為氫源的一份子。“抓住主要矛盾,集中核心力量攻克關鍵難題,打通全產業鏈的技術瓶頸、產業化瓶頸和應用瓶頸,最大限度少走彎路、少交學費,是現階段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劉峰表示。(來源:中國煤炭報)

(二)房地產政策

1. 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

3月24日,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提出,加快推進智慧稅務建設、穩步實施發票電子化改革、深化稅收大數據共享應用等要求。其中對于深化稅收大數據共享應用,《意見》提出要探索區塊鏈技術在社會保險費征收、房地產交易和不動產登記等方面的應用,并持續拓展在促進涉稅涉費信息共享等領域的應用。不斷完善稅收大數據云平臺,加強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持續推進與國家及有關部門信息系統互聯互通。2025年建成稅務部門與相關部門常態化、制度化數據共享協調機制,依法保障涉稅涉費必要信息獲取;健全涉稅涉費信息對外提供機制,打造規模大、類型多、價值高、顆粒度細的稅收大數據,高效發揮數據要素驅動作用。(來源:中房網)

2. 嚴查首付款來源,拒絕經營貸、抽貸等現象

近日,廣深等多城樓市接連曝出嚴查經營貸、抽貸等現象,緊接而來的首付款資金來源也成為重點核查對象。據報道,東莞監管也同步升級,涉及借貸、借款、墊資過橋等行為的首付款來源。而對于“首付貸”條件,多家銀行表示需要半年內不能有其他貸款,同時首付款來源如果是非直系親屬轉賬也都不接受,而即便是直系親屬,也要核查是否為其自有資金,條件相對嚴格。此次雙管齊下,查完消費貸,查首付款,無疑給了炒房客一個措手不及。(來源:中房網)

3.全聯房地產商會王永平:今年中國商業地產應該會有深度調整

3月27日,華夏機構投資者年會暨第十四屆金蟬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在互動論壇“對話財經大V:經濟發展前瞻”環節,全聯房地產商會商業地產工作委員會會長、商務部市場運行專家王永平進行了分享。

在王永平看來,中國商業地產今年應該會有一個深度的調整。“因為它影響因素非常多元,從國內到國際、從政治到經濟、從線上到線下,這樣的運營下充滿著很多的變量。比如說國內我們現在從正向來看,正面的影響因素有雙循環,國家一定會出臺一些支持和鼓勵的政策,對內需來講應該是一種利好。”王永平說。

王永平指出,同時也可以看到市場在進行分化,頭部的那些企業變得更好,在市場里面占了更大的份額;而有些市場在業績下降,招商困難,還有賣不出去的。

“現在包括萬達在內的一大批商業地產公司在追著輕資產,大家由重轉輕,從正面講,大家的商業運營管理更加重視,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主流的地產公司都不愿意再投重資產。對商業地產未來的投資前景大家顯得更加謹慎,更多地開始轉輕,轉輕是誰的機遇?就是頭部企業的機遇,而不少公司要把管理權交出來,你已經沒有能力運營,這是市場在發生的重要的變化。”王永平表示。(來源:WD新浪)

4.分析與解讀:各地政府不斷出臺適合自身城市房地產的政策,可能會出現“一城一策”現象,但是大方向上還是堅持“房住不炒”原則。國家從不同的層面出臺相應的措施及政策,限制房價過熱。銀行開始嚴查經營貸等貸款流向,并且對近親屬的賬戶也會進行監管。炒房客可能會被抽貸。

四、行業關注|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 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強金融精準服務供應鏈產業鏈完整穩定,促進經濟良性循環和優化布局,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務部、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外匯局聯合印發《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 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銀發〔2020〕226號,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從六方面提出23條政策要求和措施,明確供應鏈金融應堅持提高供應鏈產業鏈運行效率,降低企業成本,服務于供應鏈產業鏈完整穩定,支持產業鏈優化升級和國家戰略布局。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應加強信息共享和協同,提高供應鏈融資結算線上化和數字化水平。提高中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效率,支持打通和修復全球產業鏈,規范發展供應鏈存貨、倉單和訂單融資,增強對供應鏈金融的風險保障支持。《意見》強調,供應鏈大型企業應嚴格支付紀律和賬款確權,不得擠占中小微企業利益。各類機構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應嚴格遵守國家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加強業務合規性和風險管理。

為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決策部署,做好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工作,精準服務供應鏈產業鏈完整穩定,提升整體運行效率,促進經濟良性循環和優化布局,現就供應鏈金融規范、發展和創新提出以下意見。

(一)準確把握供應鏈金融的內涵和發展方向

1.提高供應鏈產業鏈運行效率,降低企業成本。供應鏈金融是指從供應鏈產業鏈整體出發,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實交易背景下,構建供應鏈中占主導地位的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一體化的金融供給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提供系統性的金融解決方案,以快速響應產業鏈上企業的結算、融資、財務管理等綜合需求,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產業鏈各方價值。

2.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升級和國家戰略布局。供應鏈金融應以服務供應鏈產業鏈完整穩定為出發點和宗旨,順應產業組織形態的變化,加快創新和規范發展,推動產業鏈修復重構和優化升級,加大對國家戰略布局及關鍵領域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3.堅持市場主體的專業優勢和市場定位,加強協同配合。金融機構、核心企業、倉儲及物流企業、科技平臺應聚焦主業,立足于各自專業優勢和市場定位,加強共享與合作,深化信息協同效應和科技賦能,推動供應鏈金融場景化和生態化,提高線上化和數字化水平,推進產業鏈條信息透明、周轉安全、產銷穩定,為產業鏈的市場競爭能力和延伸拓展能力提供支撐。

4.注重市場公平有序和產業良性循環。核心企業應嚴格遵守《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有關規定,及時支付中小微企業款項,合理有序擴張商業信用,保障中小微企業的合法權益,塑造大中小微企業共生共贏的產業生態。

(二)穩步推動供應鏈金融規范、發展和創新

5.提升產業鏈整體金融服務水平。推動金融機構、核心企業、政府部門、第三方專業機構等各方加強信息共享,依托核心企業構建上下游一體化、數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統、信用評估和風險管理體系,動態把握中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建立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之間更加穩定緊密的關系。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產業鏈提供結算、融資和財務管理等系統化的綜合解決方案,提高金融服務的整體性和協同性。(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國資委負責)

6.探索提升供應鏈融資結算線上化和數字化水平。在供應鏈交易信息清晰可視、現金流和風險可控的條件下,銀行可通過供應鏈上游企業融資試點的方式,開展線上貸前、貸中、貸后“三查”。支持探索使用電子簽章在線簽署合同,進行身份認證核查、遠程視頻簽約驗證。支持銀行間電子認證互通互認。(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負責)

7.加大對核心企業的支持力度。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綜合運用信貸、債券等工具,支持核心企業提高融資能力和流動性管理水平,暢通和穩定上下游產業鏈條。支持核心企業發行債券融資支付上下游企業賬款,發揮核心企業對產業鏈的資金支持作用。對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貿易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及關鍵領域的核心企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債券管理部門可建立綠色通道,及時響應融資需求。(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負責)

8.提升應收賬款的標準化和透明度。支持金融機構與人民銀行認可的供應鏈票據平臺對接,支持核心企業簽發供應鏈票據,鼓勵銀行為供應鏈票據提供更便利的貼現、質押等融資,支持中小微企業通過標準化票據從債券市場融資,提高商業匯票簽發、流轉和融資效率。(人民銀行負責)

9.提高中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效率。鼓勵核心企業通過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進行確權,為中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提供便利,降低中小微企業成本。銀行等金融機構應積極與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對接,減少應收賬款確權的時間和成本,支持中小微企業高效融資。(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資委負責)

10.支持打通和修復全球產業鏈。金融機構應提升國際產業鏈企業金融服務水平,充分利用境內外分支機構聯動支持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開拓多元化市場、出口產品轉內銷、加工貿易向中西部梯度轉移等,支持出口企業與境外合作伙伴恢復商貿往來,通過提供買方信貸、出口應收賬款融資、保單融資等方式支持出口企業接單履約,運用好出口信用保險分擔風險損失。(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外匯局、商務部負責)

11.規范發展供應鏈存貨、倉單和訂單融資。在基于真實交易背景、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機構可選取流通性強、價值價格體系健全的動產,開展存貨、倉單融資。金融機構應切實應用科技手段提高風險控制水平,與核心企業及倉儲、物流、運輸等環節的管理系統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及時核驗存貨、倉單、訂單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銀保監會、人民銀行、商務部負責)

12.增強對供應鏈金融的風險保障支持。保險機構應積極嵌入供應鏈環節,增加營業中斷險、倉單財產保險等供應鏈保險產品供給,提供抵押質押、純信用等多種形式的保證保險業務,擴大承保覆蓋面,做好供應鏈保險理賠服務,提高理賠效率。(銀保監會負責)

(三)加強供應鏈金融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13.完善供應鏈票據平臺功能。加強供應鏈票據平臺的票據簽發、流轉、融資相關系統功能建設,加快推廣與核心企業、金融機構、第三方科技公司的供應鏈平臺互聯互通,明確各類平臺接入標準和流程規則,完善供應鏈信息與票據信息的匹配,探索建立交易真實性甄別和監測預警機制。(人民銀行負責)

14.推動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公示。建立統一的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公示系統,逐步實現市場主體在一個平臺上辦理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加強統一的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公示系統的數字化和要素標準化建設,支持金融機構通過接口方式批量辦理查詢和登記,提高登記公示辦理效率。(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負責)

(四)完善供應鏈金融政策支持體系

15.優化供應鏈融資監管與審查規則。根據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具體特征,對金融產品設計、盡職調查、審批流程和貸后管理實施差異化監管。在還款主體明確、償還資金封閉可控的情況下,銀行在審查核心企業對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時,可側重于對核心企業的信用和交易真實性的審查。(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負責)

16.建立信用約束機制。加快實施商業匯票信息披露制度,強化市場化約束機制。建立商業承兌匯票與債券交叉信息披露機制,核心企業在債券發行和商業承兌匯票信息披露中,應同時披露債券違約信息和商業承兌匯票逾期信息,加強信用風險防控。(人民銀行負責)

(五)防范供應鏈金融風險

17.加強核心企業信用風險防控。金融機構應根據核心企業及供應鏈整體狀況,建立基于核心企業貸款、債券、應付賬款等一攬子風險識別和防控機制,充分利用現有平臺,加強對核心企業應付賬款的風險識別和風險防控。對于由核心企業承擔最終償付責任的供應鏈融資業務,遵守大額風險暴露的相關監管要求。(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負責)

18.防范供應鏈金融業務操作風險。金融機構應加強金融科技運用,通過“金融科技+供應鏈場景”實現核心企業“主體信用”、交易標的“物的信用”、交易信息產生的“數據信用”一體化的信息系統和風控系統,建立全流程線上資金監控模式,增強操作制度的嚴密性,強化操作制度的執行力。(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負責)

19.嚴格防控虛假交易和重復融資風險。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供應鏈融資要嚴格交易真實性審核,警惕虛增、虛構應收賬款、存貨及重復抵押質押行為。對以應收賬款為底層資產的資產證券化、資產管理產品,承銷商及資產管理人應切實履行盡職調查及必要的風控程序,強化對信息披露和投資者適當性的要求。(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負責)

20.防范金融科技應用風險。供應鏈金融各參與方應合理運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持續加強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信息系統等的安全保障、運行監控與應急處置能力,切實防范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等風險。(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負責)

(六)嚴格對供應鏈金融的監管約束

21.強化支付紀律和賬款確權。供應鏈大型企業應當按照《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要求,將逾期尚未支付中小微企業款項的合同數量、金額等信息納入企業年度報告,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對于公示的供應鏈大型企業,逾期尚未支付中小微企業款項且雙方無分歧的,債券管理部門應限制其新增債券融資,各金融機構應客觀評估其風險,審慎提供新增融資。(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負責)

22.維護產業生態良性循環。核心企業不得一邊故意占用上下游企業賬款、一邊通過關聯機構提供應收賬款融資賺取利息。各類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應付賬款的流轉應采用合法合規的金融工具,不得封閉循環和限定融資服務方。核心企業、第三方供應鏈平臺公司以供應鏈金融的名義擠占中小微企業利益的,相關部門應及時糾偏。(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國資委負責)

23.加強供應鏈金融業務監管。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應嚴格遵守國家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不得以各種供應鏈金融產品規避國家宏觀調控要求。各類保理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財務公司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應嚴格遵守業務范圍,加強對業務合規性和風險的管理,不得無牌或超出牌照載明的業務范圍開展金融業務。各類第三方供應鏈平臺公司不得以供應鏈金融的名義變相開展金融業務,不得以供應鏈金融的名義向中小微企業收取質價不符的服務費用。(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負責)